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画展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表现(3)

2017-07-24 09:21栏目:兰亭

邬大勇:我做过《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苏里科夫,俄国,1899年)与《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达维特,法国,1800-1801年)、《1800年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德拉罗什,法国,1848年)几张画的比较,研究了十九世纪法国和俄罗斯的情节性绘画的一些关注点。

苏里科夫的《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表现的是下山的场景,人走在不稳定的路面下山的时候,通常就是踉踉跄跄的,苏里科夫画得很真实。俄罗斯的历史画是从写生、现实来的,所以它有一种很真实的震撼人的感觉。然而,如达维特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法国的历史画是从美术史图式中慢慢转变过来的,表现的是现实,更是高于现实的传承。

汪诚一:在历史画创作中,人物塑造也是关键。

塑造的形象只有在跟环境发生关系的时候,这个形象才是“活”的。好的创作,有些画面非常精炼,就只刻画表现两三个人。其实,形象多了以后,观众一个都记不住了,画家也不可能把所有形象都塑造好。有很多画的场景、氛围是非常好的,但是画中没有感人的形象,这是很遗憾的。(本文由赵丽莎录音整理)

2017年书画展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表现

何红舟 黄发祥 启航 油画 250×500cm 2016年

从还原历史的真实到表现真实的历史

——何红舟

我画的第一幅大型历史画是《启航》,由我和黄发祥老师共同创作完成的。

创作准备阶段,我去了嘉兴南湖,租船在湖上游了两圈,拍了些照片,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下当时的历史事件发生地,期望找寻灵感。回来以后,参照历史资料和自己的思考,反反复复,画了很多的草图,包括每个人物的站位和动作。按照历史画创作艺委会的建议,我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来展现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等12位一大代表(一大代表共13位,陈公博未参加嘉兴南湖的会议)正在登上南湖的舫船。

在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中,毛泽东处于画面的中心,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从历史事实上讲,参加一大会议的毛泽东,还是一位年轻的地方代表,但我们今天来创作这样一件历史画作品,还需要考虑到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形象应该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面,这也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尊重。当然,不能太过头,把毛泽东塑造为一大会议的主导者,所以,我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动了一些脑筋,比如,毛泽东和董必武尽管处于画面的中心,但在处理上,毛泽东身上穿的衣服颜色稍暗一些,我们没有将他放在船头,确保了矗立在船头的一大会议的几位中心人物依然显而易见。“两个中心”最终统一在代表们“匆匆上船”这一动态中了。

历史画创作一方面要尊重历史,另一方面,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我们要体现出作品的艺术性,展现出油画艺术语言独有的魅力,和作为创作者自己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态度。

从完成后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基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这个目的实际上也是我们创作的一个指导思想,在整个创作过程里,从构思、构图到人物的安排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无不以其为原则,即:将还原历史事实与人们的“普遍记忆”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画面中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

在最初的构思阶段,我把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画成游客的状态,总想以还原历史真实的方法予以表现,却始终达不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因为历史画不是老照片,历史画创作所凝聚成的瞬间应具有明确的主题内涵。尤其是表现“一大”这样的题材,缺少历史性的眼光与浪漫主义的诗性表现,无法体现“中共一大”会议具有的开天辟地“真实的历史”含义。这张画的画稿历经数十次的调整,才在主题把握与人物塑造、意境营造上实现了融汇贯通,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我也邀请了很多中国美院的老师来提出建议,在交稿前最后两周,还特意对天空进行了厚涂处理,显得更加凝重一点。一开始,我的构思方案中,打算画的是12位代表开完会下船的场景,后来许江院长给我提出建议,既然作品叫《启航》,应该表现上船开会的场景更好,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最终就这么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