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法比赛书法教育:临摹还是创新?

2017-06-28 02:49栏目:兰亭

原标题:书法要慎重创新

2017年书法比赛书法教育:临摹还是创新?

陈益宸/摄

编者按:随着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日渐重视和教育部对“书法进课堂”的推动,书法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可是,当现代书法走出了书斋,书法应该怎么教怎么学,仍然有着很多值得讨论的话题。

“笔者曾经有意询问了一些学书法的中小学生,搞书法为什么?多数回答是为参展,为获奖,为升学积累筹码。每次大展之前,笔者也卷入其中,经常被邀,包括对自己学生的辅导,也在认真而执著地助力。今日自忖,内愧内愧!”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李松曾在《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回顾分析》一文中写到的。

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是临帖取法,这是所有真正意义的书家们的共识。换句话说,植根书法艺术的传统渊薮是永恒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临帖展应运而生,关照了当下的诸多问题。

2013年,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临帖展获得了很多关注。四年过去,4月18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省文联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652件书法临创作品。据了解,本届临书展共收到14323位作者投稿,最终评出参展作者229位。同时,在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投稿者中评出97位入展,共194件作品参加展出。展期至4月28日。

本次展览突破了首届临帖展单一临摹思路,要求作者提交临摹和创作作品各一幅,临、创并举全面考量和展示了作者在临摹基础上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对重温经典、深化经典的具体阐释。两者相互补充、相映成趣,形式独特。临、创集中展示,更增加了直观的艺术效果,也显示了作者对传统理解与掌握的程度。

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是“临”和“创”,临摹和创新看似截然相反,却也相辅相成。这次临帖展的学术观察员顾工采访了李刚田、韩少辉、刘月卯、陈海4位评委,本期,我们结合本次临帖展的评审情况,请4位评委来谈谈书法中临摹与创新的问题。

书法要慎重创新

——李刚田(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

全国书法临帖作品展是中国书协系列展览中的一个,和别的展览相比,它比较特殊,是一种创作方式的展览。2013年首届临帖展是由中国书协主办,书协培训中心操办的。培训中心在教学中,主要是用临帖的手段来教学,后来就产生了展览的想法,做了一届非常成功,社会反响比较大,水平也比较高。今年举办第二届,以后将成为一种常态化。

临帖展有一个导向,提倡植根传统,向传统深入。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提出16字方针“植根传统、鼓励创新、文质兼备、多样包容”,临帖展提倡的就是“植根传统”。书法界近年一直致力于向传统文化的深入开掘,不是简单的一种回归,而是深入。在向传统文化深入这样大背景下,这个展览显得特别有意义。

临帖与其说是对传统书法样式的一种追寻,还不如说它是对中国书法所蕴含内在精神的一种体验。在临帖过程中,心要沉到里面。现在书法是竞争时代,人心难免浮躁,在临帖的过程中,可以身心入静。这种精神的回归好像比形式的回归更重要。现在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叫“不忘初心”,我想我年轻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在书法中得到快乐,所以临帖也成为一种习惯。就是临帖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临帖中得到愉悦。

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的竞争还是很残酷的,14000多位作者,入选只有200多位作者的作品,入选率大概是七十分之一。很多作者非常认真地在创作,从选取临帖的内容到章法布置、材料的选用,以及创作作品和临帖作品之间的关系,都用了非常多的心思。总的来说,临帖展对推进当代书法创作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书法走出书斋后

创作带有展览痕迹

现在各行各业、各个艺术门类都在谈创新,国家在科技方面、经济方面创新是灵魂,但书法要慎重创新,不要轻谈创新。因为如果把创新的调子提得很高,唱得很响,那么书法上奇奇怪怪的东西就会出来,它离中华美学精神就渐行渐远。我们只有不断地寻根,不断地在传统基础上去追寻,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书法的内在文化。

当代的书法展览,书法毕竟走出书斋,书法的“美”和文字的“用”逐渐分离。作者们一方面是对古典形式的认真追摹,同时也自觉和不自觉地带着一种很强烈的、站在展厅立场的创作痕迹出现。从作品形式到创作理念都非常清楚,他不是简单临帖,不是习字,而是创作。尽管这是个临摹展,2017年书法展览,但是实际上每位作者或多或少都带有这种创作意识,这也是当代书法展览时代和过去人对临帖的理念看法的不一样的地方。这应该说是好事,直接可以把古典的素材转化为当代的创作,站在当代的立场去吸取古人的精华,站在艺术创作的立场去认识古代遗存的文献,还有站在自我的立场去解读历代经典,这就是一种当代的立场、艺术的立场、自我的立场。总的来说,当代书法创作的理念都充分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