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画展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表现

2017-07-24 09:21栏目:兰亭

原标题: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表现

编者按:历史画创作是美术创作中“大活”。历史画不好画,中国书画赛事网,当然,更多的人也不愿意画,毕竟汇数年之功,采集散佚文献、现有研究成果,再通过艺术的手段呈现已是要命的事情,然后还要备受“再现”和“表现”的折磨,这对艺术家创作能力、时间甚至是身体无疑都是一种考验和“煎熬”。

这些年来,从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始,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又主办并推出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继而,部分省市亦陆续推出有地缘文化特征的历史题材主题创作。在目不暇接的主题创作中,不断涌现出让人过目不忘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史诗佳构。或许,这是时代的呼唤;或许,这是艺术家自身的社会担当激活了他们创造的热情。

中国美术学院在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队伍和作品,无疑,不管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是让人侧目的。支持和鼓励艺术家创作具有民族精神的、能够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作品,艺术地再现特定时代之下的创造力、创新度、重要历史事件、本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中国书画赛事网,是中国美术学院近年来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之外服务社会、为历史留存视觉记忆重要举措。他们用作品重现了泱泱大国的文明传承,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直至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他们以视觉的形式在时间轴上串联起远古至今的我们仅仅从文字上了解的历史。

近日,本报邀约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汪诚一、孙景刚、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何红舟、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主持邬大勇,就“历史画创作如何画”、“如何厘清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表现”、“大型创作如何合作”、“国外历史题材创作方法论的借鉴和挪用”等等热门话题,在汪诚一教授的穿针引线下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们相信,在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桥段,每一幅呕心沥血的大作之上都有着艺术家的一往情深和精神救赎。那么好,我们来听听他们在数度大型主题创作之余,在创作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主题作品的数年之后,他们对他们的作品看法、态度,和他们当时的良苦用心。

2017年书画展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表现

何红舟 黄发祥 启航 油画 550×270cm 2009年

历史之中,我们这样创作

关于历史画创作汪诚一 孙景刚 何红舟 邬大勇四人谈

汪诚一:画历史画,确实很难。一方面,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有限,了解历史的资料很间接。另一方面,如今大家对于历史画创作的要求比较高。

“南京大屠杀”和“第一次党代会”这两个题材过去很多人画过,都不能令人满意,前几年你们完成的《1937.12.南京》(也叫《残日》)和《启航》有明显的突破,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是最出色的作品。我第一次见到《残日》时,只见画面里黑乎乎的,昏天黑地,大屠杀现场一片狼藉,硝烟遮蔽天空,太阳变成了灰红色。画的最前面是个大坑,许多受难者尸体挤压在一起,再抬头看,一排荷枪的日军在堤上走动,就像在我的头顶。因为画很大,感觉好像我也和受难者在一起。我几乎不敢多看,现场感十分强烈。这是一件震摄人心的作品,它有力地揭露了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孙景刚:《1937.12.南京》是许江、杨奇瑞、崔小冬、邬大勇和我合作完成的一幅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画。2006年,我们带着这个题材去南京找一些历史感觉。当然,“1937年的南京”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当时在燕子矶江边转来转去,在沙子堆上上上下下,互换位置寻找灵感,突然就有了一种感觉,认为我们应该把所有的“戏”都放在“坑”里,以相对集中的场景展现杀戮后的惨剧,大家都觉得有点儿意思。

回来以后,画了许多小稿,我们设计了一个“坑”,把日军放在视平线以上的坑上面,受难者在坑里。我们在一个刚死去的母亲旁边安排了一个正在哭泣的孩子,还有一个年轻的军官,倔强地扭曲着身子,眼睛瞪着前方,他还活着。这两个形象是从当年的许多照片资料中得到启发,这也加强了作品的历史感。

汪诚一:你们几个人画一张画,合作是一个难题,怎么才能做到齐心合力,不相互抵消,最后风格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