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画展览学院教育与当代艺术如何平衡(3)

2017-07-24 09:46栏目:兰亭

川美的办学理念是“以创作带教学”。过去学院教学里经常面临的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怎么和当代艺术加以融合?或者是怎么来跟当代艺术取得一种平衡?学院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市场和当代社会,它要有一定的坚守、要有一定的追求,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在里面,但是不能完全是一个象牙塔,跟当代社会或者是当代艺术隔膜。

以创作带教学,老师对于创作前沿的探索很容易贯穿到教学里面去,影响学生的视野。在“千里之行”重点美院优秀作品展里展出的川美学生的作品都会有非常独特的面貌呈现给我们。所以我想在他们的办学理念敏锐地关注到了现代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这对于其他美院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现在所有的美术学院都面临着“学院与当代艺术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上需要一定的学术梳理。前段时间在中央美院的毕业答辩里有的同学在论文写作时关注到19世纪欧洲学院派的发展,有人说这是翻案文章,其实并不一定是翻案文章。因为我们对西方学院派的发展是缺少理解的,我们接受的一个逻辑是学院派代表了保守、代表了固步自封,代表了现代艺术反面的对立面,其实仔细看的时候,西方当代艺术家,至少是20世纪二战之前所有的西方当代艺术家都是学院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院如何思考教学和办学理念,这可能是摆在中国艺术院校面前的一个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2017年书画展览学院教育与当代艺术如何平衡

张晓刚 暴雨将至 纸本油画 83×110cm 1981年

让学生较早参与艺术批评

——贾方舟(批评家)

我对于四川美院的兴起在整个艺术界的影响,亲眼目睹了他们的历程。四川美院这批艺术家也是教育家,他们的艺术30多年来已经构成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四川美院都有领衔的艺术家,没有断代。四川美院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建树非常值得关注。

这次展出的既有回顾性的老一代艺术家,当然何多苓、张晓刚这些人还在年轻着,他们创作活力依然很旺盛,但是从当代史叙事来看已经属于老一代。这个展览呈现的大部分作品是现在在校老师的作品以及走出去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个时隔30年以后又出现的展览,总体给我的印象是一种多元化的格局,它不再是某个方面特别突出,像早期的“伤痕”、“乡土”是一个突破,现在感觉到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展开,它是一种非常多元化、非常开放的格局,同时这种格局也体现出学院的一种开放姿态。这个展览作品可以体现在学校教学上的开放态度。

有一次我到川美新校舍,罗中立先生兴致勃勃地领着我转遍了全校园,给我介绍每个地方,他又提到川美美术学系的教学,他说我的主张就是散养而不圈养,所以这些学生一方面纠结、一方面进入社会,比较早地参与社会的艺术管理和艺术批评中来,所以四川美院除了艺术家、实践性的艺术家之外,批评界也成为四川美院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很多重要的青年批评家都来自四川美院,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因此,可以看到川美的教学是非常均衡的,从学院教学到人才培养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

30年走来,川美还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积极的步伐不断地产生新的艺术家,老一辈艺术家不断地继续前进,依旧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活力。

迎接时代 关注现实

——黄宗贤(四川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这30多年来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四川美术学院始终是中国当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我经常想,此刻川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必须从内部和外部关照。从内部关照,川美原来形象很清晰,从批判现实到乡土等等这是很清晰的,到现在多元化、模糊起来了。从外部来看,中国几个最重要的美术院校有一种比较鲜明的形象,主导性的风格总是存在的,今天川美似乎鲜明性和主导型的东西不存在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川美的文脉不存在了,川美的发展变化恰恰是原来文脉上的拓展、延伸。

我认为川美的形象有4点是对中国美术教育和当代艺术史上很重要的。

第一,迎接时代、关注现实的艺术态度。从批判现实到乡土、卡通一代、到都市人格、日常生活的图像化,其实都跟中国整个文化社会的转型是一致的,今天中国社会变迁任何一个时段都在川美的创作中有一种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