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画展览写生热冷思考如何辩证理解“中式”写生(4)

2017-07-24 09:42栏目:兰亭

写生教学已成为当下中国画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师古人,师造化,师本心。”实际上就是临摹、写生、创作三门课程的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完善山水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绕开“了法、运技、明理、悟道”的举一反三和循环往复的递进过程。

“了法,运技,明理,悟道”是山水画学习的四个步骤,如果总是停留在技法上,技巧熟练之后很可能走向程式化,容易变得油滑。齐白石先生提出“先熟后生”,说的是笔墨要熟练、更要灵动多元,然后随着年龄增长水到渠成,笔墨自然就老到了,不能刻意而为之。当然写生也会带来这样的问题,有些画家会留恋笔墨,甚至有点自恋,觉得只用某种表现方式就够了。或许长期在一个地方待着,就画一个地方,这种方式也是如履薄冰。对我来说,以前是画纯水墨,现在到外地写生也会用点颜色,色破墨,墨破色,水墨相融这样一种笔墨方式跟我以往纯水墨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应该要让笔墨有更新的尝试。写生引发的程式化问题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但是人在每个阶段的笔墨肯定是不一样的,其实有时候看一个画家的笔墨表现似乎有些雷同,但是从一生的漫长时间来看肯定是不一样的。

2017年书画展览写生热冷思考如何辩证理解“中式”写生

张广慧 山城 套版木刻 18×26cm 2010年

辩证地看待写生

——傅振(衢州市文化馆副馆长)

当前山水画界对写生的重视度很高,在很多媒体上都可看到集体或个人有关写生活动的消息,似乎有“热”的迹象。山水画也是绘画的一个门类,写生当然重要,但也自有体系特点,需要辩证冷静看待,如果盲目重视,则有可能走入误区。

现在的写生概念,受西画特别是素描影响很大,但如同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西绘画本质的差异也很大:山水画的基础是哲理,注重写意,以描写想象为主,倾向于主观,技法核心是线条,评判要点是格调意味;西画的基础是科学,注重写实,以摹写自然为主,倾向于客观,技法核心是块面,评判要点是感觉和生动性。所以,西画在家“意造”是不适宜的,把写生摆在突出地位自有道理,这种作画过程虽然也有主观取舍,但程度小得多。而山水画写生注重的只是把所看到的东西变成供自己“意造”的素材或是物理依据,最终画出来的,有的可能与原景相似度较高,有的也可能面目全非,完全取决于画家内心的想法,这个转变过程需要高妙复杂的体悟,所谓“迁想妙得”,这也是决定画家之间高下的主要区别所在。当前很多热衷写生的山水画家可能并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很多是为写生而写生,还是按照西画的理念写景状物,迷恋于写实造型能力之中,虽然画面效果复杂完整生动,但格调往往难掩直白浅薄,而且写生所得在其它时候的创作中也难以派上用场,所以说这种写生有点类似掉进一个温柔的陷阱。事实上,当代前辈中也有很多人做过以写生为主的探索,但只有个别功力和悟性杰出的人物才能做好,比如李可染,但他的弟子中这条路走得好的极少,可见,这是一条极险之路,不是说不能走,但绝非适合大多数人走。

前人外出写生,是因为不出门不到实地就无从知晓,现在影像资源空前丰富,传输渠道极其多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看到外地的各种山水景物,并非定要实地写生不可。再者,山水画关键是“中得心源”,在于主观转化的能力,比如画树,有时小区里公园里看到的并不比千里之外的没有价值,图片上看到的也并不比实地看到的没有价值。

如此说,并不是反对写生,而是指要对“中式”写生有冷静辩证的理解。只要能达到目的,写生本身是不讲究的,怎么写都可以,千笔万笔可以,一笔两笔可以,只看不写也可以,只要眼前之景能为心所用就可以。有些前辈艺术家的方法值得借鉴,像黄宾虹,虽然经常写生,但他的写生稿并不复杂,也不一定完整,有的只是简单勾勒,与实不一定相符,观者往往不知所云,内在的“密码”只有他自己知道;像傅抱石、陆俨少,因为有学院老师和画院领导的身份,也经常参加集体写生活动,但现场动笔并不是很多,据说傅抱石有一次在华山写生,同事都上山画,他只在山下走走看看,后来展览亮相,他的作品反而公认最精彩。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中式”写生有深刻的理解,并能把握好主动性,所以得到的东西常常能与已有的东西很好地结合,能够灵活运用左右逢源。

写生不会过时

——王辉(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执行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