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法比赛敦煌画卷展现了丝路文明的多样形态[图]

2017-06-28 03:49栏目:绘画

原标题:敦煌画卷展现了怎样的都会景象

敦煌画卷展现了怎样的都会景象

敦煌壁画作品展示了敦煌艺术和丝路文明的多样形态。 (新华社 发)

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言:“研究中国任何学问的人们,殆无不要向敦煌宝库里作一番窥探的功夫。”敦煌社会生活是隋唐时代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从敦煌画卷角度入手,对敦煌这只“麻雀”进行解剖,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察隋唐时期民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样态。

佛道传瑰宝,夷教留经典

莫高窟又叫千佛洞,位于今天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坐西朝东,前临宕泉,面对三危山。自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起,历代佛教徒便不断在这里凿窟造像,至武则天时期已有“窟龛千余”。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宋元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佛教逐渐衰落,莫高窟也逐渐为世人所遗忘。

直到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雇人清理莫高窟洞窟内的淤沙时偶然发现藏经洞。此洞约一丈见方、六尺多高,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粗麻布包,其中包裹着五六万件从魏晋十六国至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还包括许多绢画、纸画和丝织品。这批古代文献,以隋唐五代时期最多,多数为写本,也有极少量雕版印刷品和拓本;其装帧形态有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册叶本和单片纸叶等;其文字多为汉文,但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希伯来文等其他文字的文献亦不在少数。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敦煌宝藏发现后,先后有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俄国人奥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前来劫掠,实乃“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但总的来看,随着莫高窟藏经洞的开启,历代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特别值得庆幸的是,锦绣的隋唐文化在敦煌卷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呈现出来的隋唐文化,包括儒家、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来自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还有从西方传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文化。

一般认为,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外来佛教和佛教艺术刺激下,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态。它是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隋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造窟最多的时代,佛教艺术发展达到顶峰。

当时,雄伟、壮丽、宏大成为艺术家追求的时代风貌。因此,塑像以整铺的群像为主,由一铺五身、七身而向九身、十一身发展,气势宏大,并出现了巨型造像。一尊是武周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等造的第96窟北大像,高达33米;另一尊是开元年间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塑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同时,还出现了巨形经变画,一部经一幅壁画,如阿弥陀经变(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东方药师经变等。

就敦煌遗书而言,因为它是佛教寺院的藏书,故其主体为佛教典籍,大约占到总数的90%左右。其中,以传世佛经和未入藏佛典以及疑伪经为主。尤其是疑伪经的出现和流行,据此可以了解当时民众的信仰和社会习俗等。比如,《十王经》形象地展示了地狱的面貌,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800多件道经及相关文书抄本,其中超过半数的道教文献不见于传世的《道藏》。比如,敦煌本《老子想尔注》和《无上秘要》《太玄真一本际经》等都非常具有价值。

唐代把来自西方的祆教、景教和摩尼教合称“三夷教”。祆教,又称拜火教。隋唐时期,敦煌和中原地区的一些地方都有祆教教徒活动。例如,《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就记载有祆教寺院,主要信仰者为在华粟特人。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唐代被称为景教,中国书画赛事网,唐太宗贞观九年传入中国,至唐武宗会昌五年被取缔。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尊经》《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大秦景教宣元本经》等数件汉译景教经典,为研究景教提供了重要资料。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在唐代,它曾合法流行了一段时间,安史之乱后高昌回鹘地区成为摩尼教的最后一片乐土。敦煌遗书中保存了《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下部赞》和《证明过去因果经》三件摩尼教文献,非常珍贵。

敦煌画卷中的隋唐文化,是东西方文明碰撞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多元文化,是混杂居住于西域河西地区的汉族、粟特、于阗、回鹘、吐蕃、吐谷浑、龙家等交往形成的混合型文化。季羡林先生曾多次强调,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扼据丝绸之路要冲、密迩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流的咽喉要道。绚丽多彩的莫高窟艺术和国之瑰宝敦煌遗书,更是为隋唐盛世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人挤牛奶,有人遇强盗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华戎所交,一都会”。通过敦煌画卷,我们能看到隋唐时期民众生活的基本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