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画展览集大成者沙孟海

2017-08-02 11:03栏目:学者

集大成者沙孟海

 
 

原标题:集大成者沙孟海

  集大成者沙孟海

  ■蒋频

  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沙孟海决心一直跋涉下去。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中年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沙孟海出身于一个乡村医师之家。其父精于中医,得闲时喜以书画篆刻自遣。沙孟海自幼受到熏陶,少年时即以研习书法和刻石为乐。据他回忆,12岁时初学篆刻,因为刻印必须通晓篆字,他就努力啃《说文解字》。鄞县乡间曾流传着两则故事:其一是辛亥革命成功后,报纸上印着一方官印而未附释文。众人揣摩之际,少年沙孟海见了就顺口念出其释文,慈溪锦堂学校的师生们为之惊异。其二是19岁那年,沙孟海被邻村请去写《李氏祠堂记》。这本来不足为奇,可主人要求用篆书写,沙孟海也不怯阵,提笔不徐不疾挥写而成,被老者们评为“书文双辉”。这让他在乡里声名大振。1919年,沙孟海从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即受聘至镇海县立高等小学任教。空闲之余,沙孟海一边埋头读书并精研书法篆刻,一边随宿儒张让三游于山水亦游于艺。此时他得知冯君木创办国学社开馆收徒,大清早赶到宁波后乐园(现中山公园)报名,考试时以一篇四六骈文和一手漂亮的书法得胜。冯君木精通经史词章,文思敏捷,并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平时治学严谨,且教书育人强调“有人品才有文品”,告诫学生不能专读圣贤之书,应广学各家之文,自成风格。就是在这小小的国学社里,先后培养出了冯定、冯宾符和沙孟海等多位文化名人。

  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沙孟海很可能以自己的功力成为浙东文化圈内的翘楚。可父亲做乡村医生的收入微薄,沙家清一色养了五个儿子。随着兄弟们的日益长大,抚养教育他们的责任也分担到了他这个大哥的身上。沙孟海必须想办法多赚些钱养家,2017年书法展览,同时他感到镇海县城也太小了点,他需要更大的空间来磨砺自己。他将此想法与恩师一说,冯君木大为激赏,说他学业已成,是可以出去闯荡一番,还说要去就去上海,那里观念新潮。见沙孟海点头首肯,冯君木便写了一纸引荐信,让他去上海两位宁波籍的富商家任家庭教师。沙孟海又去和张让三辞别,张让三便写下了两纸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引荐信。

  沙孟海是幸运的,他在人生的每一个拐点上都得到了贵人的帮助。他凭着冯君木的引荐,到上海后很顺利地出任宁波巨商屠、蔡两家的家庭教师。两家没有几个孩子,正式读书是进学堂的,家庭辅导以中国的传统艺文为主,这于沙孟海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拿了两份薪水,沙孟海于授课之余除了跑裱画店,逛旧书店,他还特别虔敬地走访寓居沪上的书画家,从前辈的艺术创作中汲取教益与营养。他先拜访了乡贤赵叔孺,列入赵公门墙后又与朱强村、章太炎、马一浮等宿儒交往,受益良多。当他访晤了康有为、郑孝胥等前辈后,沙孟海渐渐感到学养上的不足。这时贵人又出现了。这贵人就是号为玉梅词人的况蕙风。况蕙风乃前清遗老,曾以会典馆纂修身份外放浙江任知府,诗文词赋样样精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亦以卖文鬻字为生。况蕙风是十分欣赏沙孟海的印艺和为人的。他虽然是赵叔孺大弟子陈巨来的岳丈,却不囿于门户之见,他鼓励沙孟海也要去拜吴昌硕为师。沙孟海苦笑说刚到上海就去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拜访过吴昌硕,只因人多他连说话也没轮上。

  况蕙风于是策划了在自己的寓所让沙孟海与吴昌硕单独见面的机会。况蕙风买了些好菜,又说有朋友从绍兴送来了极品花雕酒,正想出门走走的吴昌硕便喜滋滋地来了。老朋友喝酒喝得起劲,沙孟海装作不经意间到来。况蕙风介绍沙孟海是缶翁的浙江同乡,印章刻得比陈秋堂还好等等。吴昌硕重乡情,听说是浙江人就有好感,听说是浙江人且又喜欢刻印,这好感顷刻就放大了。当沙孟海坐下陪同喝酒时,吴昌硕说况公识见高,他说你刻印好那印艺是不会错的,可带着印蜕呀?况蕙风就等着缶翁的这句话,他让沙孟海取出印蜕。吴昌硕看了点头说不错。况蕙风接口说这样的青年俊彦简直如凤毛麟角,笔墨纸砚是现成的,缶翁总要写几句勉励勉励的啰。吴昌硕一起身,沙孟海赶紧磨墨抻纸。缶老掂笔略一思索,铺毫写道:“气虚和秀整,饶有书卷清气。蕙风绝赏会之,谓神似陈秋堂,静、润、韵三字之妙,信然。” 翌年,沙孟海携所作蜕本谒缶翁,老人热情为之圈点评改,并赋诗褒之:

  浙人不学赵撝叔,偏师独出殊英雄。

  文何陋习一荡涤,不似之似传让翁。

  我思投笔一鏖战,笳鼓不竞还藏锋。

  沙孟海既获一代宗师之嘉许训迪,自是研索益勤,印风愈趋近缶翁之遒劲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