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2)

2017-06-28 00:21栏目:学者

事实上,天安门观礼台休息室卖大碗茶开了个好头,因为“像天安门这样的政治场所能办商店,其他能办商店的地方就更多了”。后来,老崇文区在天桥南大街开辟了新商业区,除百货、副食等行业外,还有大碗茶摊,这些商业点都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地坛公园也新开设了小卖部,每逢园内有电影晚会,服务员就会把大碗茶送到放映场地,深受欢迎。

到1984年时,大碗茶起家的本市城镇集体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7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达35万余人。作为国营经济的一种有效补充,城镇集体经济为繁荣本市经济、方便群众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9月24日《北京日报》1版,《“大碗茶”起家的本市城镇集体经济发展迅速》)

3.不忘本的大碗茶精神

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碗茶发展历史,有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原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总经理尹盛喜。

1979年5月,普通的街道干部尹盛喜带领20多名待业青年创业,起家的买卖就是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从大栅栏综合服务合作社,到大栅栏贸易公司,再到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这家企业买卖越做越大,开办头8年就形成了经营9大类、6000多种商品,年利润达200万元的规模。(1987年9月30日《北京日报》1版,《“二分钱”起家的事业》)

家业大了,尹盛喜他们却没忘“本”,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做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大买卖,也经营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据本报1987年9月12日2版《大碗茶新篇》一文报道,有人曾建议尹盛喜撤掉大碗茶,把前门大街这块寸土寸金的宝地腾出来,换成百货、服装或者五金等利润更大的项目,可他坚决不干,还花十几万元重修了茶社。他说: “咱们是靠‘大碗茶’起家的,‘大碗茶’精神永远不能丢!只要群众爱喝,咱就得卖,要从早到晚,一个子儿不涨,老二分。”

为了赢得顾客的信赖,尹盛喜非常注重改进大碗茶的质量。本报1982年10月2日2版《富了不丢大碗茶》一文称,曾有位顾客反映,秋天风沙大,用大碗盛茶水不太卫生。大栅栏综合服务合作社当天就购置了一批陶瓷盖杯,替换下全部大碗,既卫生又雅观。他们还将原来用的4元钱1斤的普通茶叶,改为7元5角1斤的好茶叶,仍然卖二分钱一杯。

1988年底,由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投资兴建的,集商业、文化、旅游综合性服务于一体的老舍茶馆正式开业。1989年初,市旅游事业管理局授予其“旅游定点”标志。开业三个多月,老舍茶馆便接待中外宾客近3万人,其中海外宾客4000余人,真应了老舍夫人胡絜青给茶馆写的那副对联: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4.京味京韵颇有人缘儿

进入新世纪,市场上销售的饮料不计其数,但“老二分”大碗茶的故事仍在延续。

本报2005年7月25日5版《二分钱大碗茶还那么有人缘儿》一文提到,在地处前门的老舍茶馆门前,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一天能卖好几百碗,“老二分”的价格始终没有变。实际上,算上水费、茶叶费,企业每年要往大碗茶上扔十几万元,可谓赔本赚吆喝,但是,老舍茶馆因为多年不变的京味京韵引来高朋满座。

近年来,大碗茶已不仅仅是一项老北京的民俗传统,更是一张北京的文化名片,肩负起传播京味文化的使命。

2007年4月,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安妮·罗格女士,来到老舍茶馆,观看“奥运五环茶茶艺表演”后欣然留言:“非常感谢你们的热情接待,让我们了解到以奥林匹克五环为代表的茶。”之后,陆续有一些国家的大使专程到老舍茶馆来品茶并学习茶艺。“现在我已意识到我父亲坚持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尹盛喜的女儿尹智君感慨道。(2007年8月13日《北京日报》1版,《用五环茶传播奥运精神》)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一杯杯大碗茶,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游客爱上了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据本报2008年8月12日20版《奥运客一天喝茶三千碗》记载,2017年书法比赛,开幕当天,老舍茶馆的“老二分”大碗茶就卖出3000多碗。外国游客们边饮茶边了解中国文化,他们对京剧、魔术、糖人、折扇、功夫等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