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画展览弘扬传统文人画,必须要从书法抓起

2017-06-28 01:10栏目:书法

原标题:弘扬传统文人画,必须要从书法抓起

2017年书画展览弘扬传统文人画,必须要从书法抓起

2017年书画展览弘扬传统文人画,必须要从书法抓起

  ■蔡显良 草书斗方 齐白石《画藤》 释文:一笔垂藤百尺长,浓阴合处日无光。 与君挂在高堂上,好闻漫天紫雪香。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蔡显良:

  “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书法中刚柔、虚实、黑白、长短、粗细、浓淡等变化,既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亦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传统哲学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蔡显良如是说。

  因此,他强调,同以中国传统艺术为根基,书画密不可分。“如果要弘扬中国传统绘文人画,我觉得必须要从中国书法抓起,必须以弘扬中国书法为抓手,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带动文人画的发展。”■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绘画不能离开书法”是一个被遗忘的常识

  收藏周刊:那您怎么看它与绘画等艺术的关系?

  蔡显良:自书法在魏晋时期自觉而成一门艺术之后,其创作要求和传统艺术密切相关,其中关系最大的就是绘画。中国画和书法的哲学美学基础一致,品评语言也类似。到了元代,讲究诗书画印结合的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主流,书法更成为其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书画密不可分,相融相通。这个观点早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讲过,“书画同体而未分”,两者本来同源同理,无论笔法墨法还是审美。赵孟頫有一首著名的诗,将书画相通的理论阐释得淋漓尽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从元明清到民国数百年间,“绘画不能离开书法”属于常识,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根本不存在什么争论。古代画家很多都是文人,理所当然不曾有“剔除书法”的念头。

  收藏周刊:那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认知分歧?

  蔡显良:是在20世纪初,很多人受西方审美思潮影响,认为传统文化老朽陈旧。

  收藏周刊:那个时候文人画开始被摒弃?

  蔡显良:对。很多人认为中国绘画到了要改革的时候,包括康有为也提出国画改良观。岭南画派应运而生,与京津、海上三足鼎立。二高一陈都是革命家,其绘画的思想也受影响,所以提出折衷中西。

  收藏周刊:他们还是没有完全脱离传统。

  蔡显良:当然,但我觉得他们虽未脱离,亦离传统很远了。构图、色彩、光影,很多方面都是借鉴西方。后来,西学画家回国,任职了很多高端绘画组织和高等院校的领导,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绘画教育发生“裂变”,变化非常厉害。其中以担任过美院校长的徐悲鸿为代表,影响深远。学中国画的学生竟然不考写生和临摹,而去考素描和色彩。

  如此种种,导致现在包括很多美院师生在内,脑中没有书法这个概念,更不会去认知与绘画的关系。再加上如果他不认真学历史,那他就彻底对中国书法没感觉了。现在有些画家,尤其是画工笔的、从素描这条路培训出来的,不敢在画上题款,原因就是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补上书法这一课,就是补上绘画中的笔墨技法

  收藏周刊:您刚才说到“裂变”,中国绘画脱离了书法,是否导致了其发展的静止乃至退步?

  蔡显良:这个问题比较尖锐。从我的认知来看,应该说20世纪初期的这种西方审美文化的进入,确实导致了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甚至有些固步自封。甚至一些言论让人灰心——类似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应该摒弃了?而且,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但传统文化例如绘画的承继者越来越少。潘天寿、黄宾虹、李可染、齐白石、傅抱石等,只剩下极少数一些人在坚守和发扬,传统绘画至少在群众层面已发生断裂。

  收藏周刊:书法是否是拯救传统绘画的良方?

  蔡显良:这个问题也比较尖锐。现在很多绘画展览包括全国性美展,传统样式的绘画,尤其是写意为主的传统文人画,比例非常小,作者人数很少,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要弘扬中国传统绘文人画,我觉得必须要从中国书法抓起,必须以弘扬中国书法为抓手,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带动文人画的发展。这在元明清时期不成为问题的问题,现在反而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要想发展中国特色的传统绘画,要走自己的路,在借鉴西方某些因素的同时,必须要回归传统,而回归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补上中国书法这一课。

  收藏周刊:学好书法可以弥补当前绘画的哪些缺点?

  蔡显良:在中国古代,书法家不一定画画,但是画家必须要懂书法,这其实对于古代文人来说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不会书法你很难去掌握毛笔特性,不懂笔法显然没法画画。补上书法这一课,就是补上绘画中的笔墨技法。工具材料已经决定了笔墨特性,只要使用中国式的工具材料,你就必须从传统技法中汲取养分。你怎能不去弘扬传统?怎能用另一个系统的技法?

  只在粗浅层面停留,书法艺术就无法发展

  收藏周刊:怎样才是好书法,有古意算不算关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