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法比赛“博士画家”现象谈:画得好坏不能怪头衔(2)

2017-07-17 15:46栏目:绘画

长期以来,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矛盾冲突在绘画界较为突出。大多画家根本不情愿在学术研究上浪费精力。对于那些在形色明暗中游刃有余的画家而言,枯燥的文字并未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导致许多优秀的青年画家与“博士学位”失之交臂。在这其中,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研究学术的意义以及理论研究对绘画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20世纪末期以来,艺术图像和视觉文化的研究正在全球范围内从理论的边缘性转移到学术中心的位置,实践性科学研究与交叉学科的新方法正在逐渐酝酿形成,人们似乎已经发现,理论是行为的基准,艺术的理论可以帮助画家产生正确而富有洞察力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画家开拓视野,甚至把理论方法应用于视觉艺术实践与文化语境的分析研究之中。可以肯定,博士阶段艰苦的学术训练可能会给一些画家带来意外的收获和更深层次的启示。

“博士画家”属于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本,肩负着文化创造者的使命。因此,他们不应该是始终被囿于狭小专业圈子的手工艺人,而是有着独立人格、公共良知和社会担当的精英艺术家。在他们身上,既保存有“家国天下”的传统士人心态,又有着对西方文化比较完整、直接的认知,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十分令人欣慰,目前有大多数的“博士画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引领潮流的艺术家,他们期望通过对文化生产场域的积极参与而确立自身的学术权力与知识名望,他们渴望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去重新找到创造之源。我想,这或许是他们不遗余力地从事博士研究工作的最初动力。

画得好坏不能怪“博士”头衔

——束新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百度定义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博士是西方教育模式下的学习程度的定位,尤其针对于专门的技术学习,也是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使得学科有越分越细的趋势下的必然,这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好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的终极是趋于综合,而不是趋于局部。

中国美术教育有博士学位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先是有美术理论博士,近几年又有了美术实践博士。至于美术类的博士绘画水平如何就不是简而言之的事了。

流行的说法是画画的考上博士画画就会退步,抑或是说博士画家画得都不咋的,我想不能以偏概全,博士中画得好的大有人在,当然,画得不好的更多,其中原因很多,比如有人考上博士后迷上理论不爱画画了;比如有人从前是搞理论的考上博士后突然爱好起画画来,比如有人就没画画的天赋,但考上博士却没问题等等。当然,原因远不止以上三种,总之,讨论博士画得好坏的原因本身就没有太多意义。

我个人体会是:作为画家不一定要读博士,但是作为一个画家兼教育工作者,读一个博士就有相当的必要,画家只要能画好画就很好了,如齐白石等画家恐怕初中学历都没有的,照样名垂画史。而一个画家兼教育工作者只是画好画还不够,还必须弄明白画背后的一些道理,并告诉学生明白这些道理,才不至于变成作坊里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所以很多画得不错但理论水平不好的画家很少能培养出好的学生。这并不是说读了博士理论水平就高了,我看也不见得,但画家读个博士至少要多读几本书,还是有益的,至于博士画得好坏全然不能怪“博士”这个头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