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法展览《河姆渡文化》创作谈:倾心经营千古史瑰丽思逸情采出

2017-06-28 02:25栏目:策划

2017年书法展览《河姆渡文化》创作谈:倾心经营千古史瑰丽思逸情采出

 

  河姆渡文化(中国画)
  王 赞 王雄飞 卞文学 王 昶 王丽旻

 

  独特而复杂多样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根源,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2011年,我和我的创作团队接受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之《河姆渡文化》的创作任务。河姆渡文化是此次创作工程时间排序上的开篇之作,作为中华文明最悠久的一段历史篇章,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打下了深厚的积淀。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河姆渡文化及中华美学精神,创作出鲜明、独特且有崇高之美的艺术作品?有关河姆渡文化的真实与幻想交替浮现在我们的构思过程之中,历史的现实和现实的历史成为我们面对创作从中获得真正解释的课题。

  历史与艺术的表达

  五年间,我和团队成员以创作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影响力俱佳的大型美术作品为目标,在创作过程中对绘画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不断进行论证和探讨。我们以对河姆渡遗址的多次考察和大量出土文物的研究为基础,借鉴古代壁画元素,运用中国画和传统岩彩的表现技法,通过想象和逻辑推衍,以完整的构图、丰富的情节、热烈的色彩再现河姆渡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存环境,体现先民的智慧、勤劳以及河姆渡文化的光辉灿烂,歌颂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

  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余姚河姆渡村东北,发掘于1973年,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也是中国新石器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物质遗存。因为处于潮湿的沼泽边缘,河姆渡古人类以农业生产为主。在遗址中,发现有距今七千多年的稻米种植和运用高超榫卯结构工艺建造的干栏式建筑。为了强调河姆渡文化的独立性与成熟性,我们在《河姆渡文化》的创作中以多生活内容组合、多层次技法表现、多重空间维度场景叠映和转换的手法,选取最具代表的形象与符号,对远古人类舞蹈、狩猎、捕鱼、种植、编织、制陶等勤劳而和谐的场面进行了定格,2017年美术展览,力求使每个形象个体都闪现出河姆渡文化几千年前的风采与光芒。

  作为历史题材美术创作,2017年美术展览,《河姆渡文化》不仅要反映几千年长江中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还要突破固有思维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局限,以非还原的手法使构思的真实性与内容的浪漫性在现代与古代信息点上穿梭往返,使想象与现实、历史与考古有机结合,变成艺术家创造性想象的新历史绘画。因此,《河姆渡文化》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纵向和横向两条考察线索进入——纵向上透过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历史叠压层的文化印记看历史,横向上感受考古清理出的各类生活用品看现象,在那里,人类文明的技艺与生活经验不断传递,烙下中华民族心理的印痕。《河姆渡文化》这种还原历史的方式,不是历史的再现,更不是图解,而是现代人对于历史的重新演绎和创造,是艺术的历史现实。

  有限与无限的创造

  历史题材的创作如果没有人物画形式的参与将缺少绘画主体精神的表达。《河姆渡文化》以中国画人物造型为主体,通过构图、线条、色彩的结合,使画面内容满足历史题材绘画预设性的要求,又体现绘画对无限可能的表达。这种有限与无限的冲突是绘画技术与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更体现为创作者在协调矛盾时的艰辛付出。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与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关于火的创造、火的利用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火是人类逐渐步入文明的象征。因此,作品《河姆渡文化》的中心部分描绘了一群人物围绕着篝火舞蹈,火也成为整幅画面的中心。根据对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器的取样,我们运用岩彩的技法和天然矿物色的塑造优势,在画面中对陶器的质感进行了再现。制陶难在对泥土材料与火烧温度的控制,制陶的真正美感与意味来源于“天人合一”的自然创造,可以说,制陶完成了物与造物者由平凡向文化与智慧的转身,完成了心与手的品质提升。这也是作品中表现制陶的深意。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舟楫也是河姆渡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有学者认为,河姆渡人“是舟楫发明和征服海洋的先导”“他们带着水稻向东海和东南亚发展”。这不仅揭示了河姆渡人创造文明、征服自然的能力,也显示了河姆渡文化对人类文明具有的广泛影响力。在《河姆渡文化》创作中,舟楫的表现与当时湿地的生态相结合,隐匿在芦草之中,在丰富画面层次和空间的同时,体现一种诗意的浪漫之情,如《诗经》中“蒹葭苍苍”的意境,与画面视觉中心激烈昂扬的舞蹈场面形成动静对比,并流畅自然地完成了绘画中关于时空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