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法比赛立最高峰唱大江东

2017-06-28 00:50栏目:策划

原标题:立最高峰 唱大江东(名师足迹·潘天寿)

  大师即是一部宝典。

  何谓宝典?一门悠长脉络将成断章绝学,唯此典传心立命、孤灯相继。此灯火灼照,于迷雾深霾中指明方向。继百代薪传,凝莘莘力量。

  潘天寿先生的艺术及其思想,正是中华艺术传承和拓展意义上的不世宝典。

  艺 心

  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脉络有两条:一是林风眠先生倡导的东西融合之路,一是潘天寿先生开创的传统出新之路。正是这两条道路彼此相照,互为激荡,形成学院学术上的深度交汇,无论身处什么年代,在东西之争的大格局中,中国美院始终存着古今之变的交糅情势,由此成就国美学术的涓涓活态。

  国立艺术院的创院口号是“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以创造新时代的艺术为己任。面对当时的中国画界,作为院长的林风眠选择了潘天寿担任艺术院国画主任教授,正是因为他在中国美术史观和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方面的突出成绩。在此后的教习生涯中,潘先生始终置身于社会上的因循守旧和学院的西化倾向的双向涡流之中,感受中国画学传承与出新的重任。一方面,他研究历史后得出了对于外来文化结合的肯定;另一方面,他对中西混交的态度又逐步趋向审慎。他在对域外绘画流入中土分期考察之后指出:“原来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进而尖锐地指出:“若徒眩中西折中以为新奇;或西方之倾向东方,东方之倾向西方,以为荣幸;均足以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在那样一个时代,处在艺专的氛围中,这种识见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正是守旧与西化的双向涡流的夹击,让潘天寿格外痛切地感受到民族文化本位所临对的威胁,感受到民族绘画沦丧的危机。从1926年的《中国绘画史》,到1928年的《中国绘画史略》,再到1936年的《中国绘画史》再版,他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信念,对论著不断加以修改、增补,与此同时,逐步梳理自己的绘画史观,确立了民族绘画发展的自由出新的看法。在后来的岁月中,潘先生经历了现实生涯的起起落落,2017年书法展览,对中国民族绘画独立性的思考则逾断逾思、逾冷逾烈。1957年,《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发表,他进一步指明:“东西两大统系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两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决不能随随便便地吸取……否则,非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与阔度,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度,将两峰拉平,失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绘画差不多,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

  从1924年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个国画系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与中国画教习的沉浮离断之间,潘天寿始终独立不拘,既信心满满又忧思孤诣,既独立坚守又激扬主张,高高擎起捍卫中国绘画独立性的旗帜,为中国固有的文化天地立心立命。潘先生还以他的远见卓识,提出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的主张,添设临摹课以提高对传统绘画的认识和技法训练,以明确清晰的教学措施,创造性地建构起极富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开辟了一条影响全国的中国画“国美之路”。中国传统绘画在国美的沃土上,在与融合之说互动激荡的过程中,持续地继绝学、存自信、开新篇、立新人,得以史诗般地播扬。潘天寿正是这场伟大播扬的立心者和倡导者。

  浩 气

  花鸟山水,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殊品类,其轨辙追源于中国远古草木有灵的思想。那青山上的树木繁茂,跃动着生命感的生姿活态。远观山水,近览草木,那延绵的生命之美,总是撩起东方人关于自身的想象,在草木临对自然的方式中决出某种人的风息与节操。而中国的传统绘画则将中国人的草木世界观以草木本身的生长方式——那种自然本有的刚柔、方圆、雄秀、聚散的方式——直呈出来,并赋予中国书法一般的笔力和质感。

  潘天寿的绘画所赋予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浩然大气。他以特有的扛鼎霸悍的笔法,来内塑诚敬清静的气息,外练刚烈宏大的质感。他的笔墨将清明正直的道德理念与审美意识牵联起来。清明则简,正直则刚,正是这种至简、至刚,往还似赠,兴发如答,吐纳而成他的绘画所特有的浩然大气。一方面,他以草木树石孕养操守的清净;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人格在草木之上的象征,而用中国的笔法直呈人格兴发的本身。某种根植于草木群落的谛念与灵心,在潘先生的绘画中,还原成寂静而宏博的气息,凝聚起东方绘画最为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