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何家英:不能过于强调书法入画

2017-06-27 22:09栏目:书法

原标题:不能过于强调书法入画

  ■吴昌硕 1922年作 篆书“金石同寿”

  ■何家英 舞之憩 195cmx115cm 2006年 绢本设色

  人物简介 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工笔画研究院院长。

  “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还得辩证看”,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直言:

  自元代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的提出,“书画同源”的说法便有了强有力的理论出处。对于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讨论,也经历了数百年,在近代中国画面对西方绘画强势来袭时,也曾走出了多种现代化的探索道路,以致书法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日前,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就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接受收藏周刊独家专访,他坦言:“书法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的核心手法。”同时,他又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还得辩证看。”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中国画具有一种以线立骨的传统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

  何家英:从中国历代对书画同源的理论来看,几乎是有什么样的书法,就有什么样的绘画技法。中国画讲究笔意,这种笔意恰恰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古意、一种意趣。许多作品都是来源于书法的笔法,离披点画、提按、回转都是书法的笔法。用笔本身具有抽象的形式美,再加上它的造型,中国画具有一种以线立骨的传统,离开了用笔用线,中国画就难以立足。它不能像水彩一样去画画。中国画的用线与西方绘画用线大有不同,西方是画,而中国画则更强调写,特别是写意画更离不开书法用笔。因此,书法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的核心手法,也就是说以书入画是中国画主要特征。

  收藏周刊:随着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笔墨是否显得不是最重要的内容了?

  何家英:这个关键在于我们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当书法的内容阻碍了我们的画面表达,实际上它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阻碍内容的表达。并非所有的中国画都需要提提按按的、像书法那样的笔法去表现。如果把对书法用笔理解成样式化之后,可能对于中国画的表现力会起到约束或者限制的作用。

  我们的思路不能局限在书法用笔上

  收藏周刊:那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画中的用笔?

  何家英:从中国画的传统来看,尤其是写意画,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很多的抽象元素,它也有它自身独立语言的欣赏价值。也就是说,它并不一定需要像书法那样的去勾勒、顿挫,它有自己的皴擦点染等很多的笔法。因此,我们的思路就不能局限在书法用笔上。比如晋代以前的绘画,多是铁线描,如高古游丝等,这既是汉画的传承、也是从西域传进来的方法,没有大的提按,是很均衡的“铁线描”,但它的线条用笔很有古意,很有笔力,也属于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像顾恺之的画,就是这种高古游丝的表现,往往比宋代那种大提大按的作品格调还要高。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不能绝对化,但是,利用得好,那就非常有魅力。利用不好,也容易俗气。过分地强调提按,容易造成画面琐碎。我们不能过于强调书法入画。

  收藏周刊:怎样的书法入画就是正道?

  何家英:有人说行书入画,有人说隶书入画,那如果我用篆书笔法入画呢?篆书没有大提大按,都是均衡的中锋用笔,这不就是铁线描吗?但是,中国画对笔意的把握和理解,还有那种含蓄、厚度、内涵,还是要在画中体现的。吴昌硕就是从《石鼓文》上得到了启发。

  近代因为碑学的产生,使得中国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革,从明清的那种很细腻的风格,一下子变革得粗狂起来,这都跟书法有直接的关系,但并没有规定一定要按照书法的样式去创作。因此,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还是得辩证来看。但会写字与不会写字,体现出来的内涵是不同的,如果不会写字,画出来的画在转折、提按方面很容易暴露不足。

  收藏周刊:在这方面,能否具体说说?

  何家英:我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对于书法下过深功夫。我当时也画写意画,现在看起来,当时有些作品真的是提不起来、按不下去、散不开、聚不拢的。这就是当年书法功底欠缺对我绘画的一些影响。后来,我对书法用笔理解越来越深,对笔墨的把握也有了一些改变。回头想想,其实这就是笔性的问题。对书法的投入功夫往往能反映在绘画的笔性掌握上。投入的功夫深,笔性自然能流露其深刻,否则明眼人一看就清楚看到其浅薄。有些画家,为了力求革新,树立自己在现代中国画的面貌,只流于形式,结果一下笔,线条还是暴露出不少问题,没有用笔的意趣,画的内涵也浅薄。为什么很多人的假画容易造?就是因为线条笔墨功夫不够,别人容易造假,缺乏笔性。

  我经常利用开会、学习时临写小楷

  收藏周刊:您在书法方面进行过怎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