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画展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一味霸悍与强其骨(3)

2017-06-28 04:51栏目:绘画

  在比如《雄视图轴》,作品右下角一枚朱文印为“宠为下”。得宠是很低下的事情,这种博大的人格,今天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到那种钢筋铁骨的分量,画面上灵鹫居高临下,目空一切,仰视的构图增添了灵鹫的崇高感,故体积也作了一定的夸张。呈倒三角形的石岩造型有别于潘天寿以往的方形巨石,虽灵动但更增加了画面奇险的感觉,故又以右侧松针作视觉上的平衡。左侧飞流直下,乃从秃鹫视线所带出,与纸边成平行状态,既增加了稳定性,又衬托出近物的高和险,使之气脉贯通。这样的寓静于动、寓奇险于平衡的表现方法,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和做到的。

2017年书画展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猫石芭蕉图50年代设色、指墨237.5×120CM

2017年书画展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潘天寿 铁石帆运图 中国画 249.5×242cm 1958

  潘天寿把继承前人成果和高难度的基本功训练看成是创新的起点,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拓展是其创作的原则。同时,他坚持画家的全面修养,将绘画看成是人的完整人格的外化,重视作品内蕴藏的价值观。

  展览的第四个板块是“奇崛明豁”,这一板块在呈现上很像是一个讲堂,用许江院长的话来说,这一板块的作品“特别的干净”,让我们有时间在前几个展览被震撼的情况下,静静的感受潘先生艺术内在的东西,这里的作品很多都是横写的,聚焦潘天寿先生在中国画章法上的创造匠心。比如《江洲夜泊图》,潘天寿先生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画了很多张:“他不断的在画面中组几棵树,最终将树组成了井字形,在画面的中央成就了我们今天讲的构成,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构成,但是他在心里组了几十年。”

2017年书画展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奇崛明豁板块现场

2017年书画展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奇崛明豁板块现场

2017年书画展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潘天寿 雄视图 中国画(指墨) 347.3×143cm 1960年代

2017年书画展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八哥崖石图》中用粉笔写的“4”

  另外一幅作品《八哥崖石图》则有有很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因为在画面的中间可以看到一个用粉笔写的“4”,这是文革时期黑画的标记。从这个展厅的作品可以看出,潘先生总结了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重心、斜正、画眼、背景、空白处理、四边四角、气脉、开合、不平衡与平衡等等具体的构图规律,以及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相当全面而具体。明确的秩序,雄阔的力量感,在静态中蕴蓄着动的生命——这就是潘天寿构图的独到之处。

2017年书画展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雁荡山花板块现场

2017年书画展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雁荡山花板块现场

  第五个板块呈现的是“雁荡山花”,在这一板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观景台,从这里我们仿佛可以远望雁荡山,许江院长表示这是五十年代潘先生非常重要的生命体验,到雁荡山接受中国山水的陶养,1961年,潘天寿先生去了一次雁荡,两年之后他创作了两幅伟大的绘画,一幅是《雁荡山花图轴》,中国花鸟史上独画的野花野卉,以双勾和没骨画法结合,笔墨刚健,色泽清新。背景纯为空白,十分单纯;而前排野花,却布置得颇具匠心。疏密交叉,参差错落,章法井然,处处经得起推敲。其中部分花叶用双勾填彩画法,部分则为没骨,却结合得非常协调,并具有装饰味。

2017年书画展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潘天寿 雁荡山花图 中国画 122×121cm 1963

  另外一幅是《小龙湫下一角图轴》,这件作品是潘天寿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的融山花野卉入山水画艺术实验中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这一实验的动机,按潘天寿的说法是希望“使山水画之布置,有异于古人旧样,亦合个人偏好”。这类实验与传统程式比较有三个突出变化:其一,视觉处理上采用近似于西方写生性风景的焦点透视;其二,采用块状和相对封闭的结构方式,即所谓“四面包围”的造景;其三,使写意性的山石与工笔花卉结合,青绿与浅绛设色处理结合。

2017年书画展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潘天寿 小龙湫下一角图 中国画 107.8×107.5cm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