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于增海,雨亭(舟休.嘉木措)

2018-03-20 16:23栏目:绘画
TAG:


于增海(舟休.嘉木措),又名雨亭,1960年出生天水武山,先后毕业于天水师范、兰州教育学院、西北师大。在兰从事美术教育三十余年,八十年代在青海湟南寺专修唐卡的绘制,对藏佛教文化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其油画作品具有浓厚的藏文化特色,作品《老阿妈》先后参加全国美展多次,并获全国铁道部四局巡展二等奖。近年来从事国画创作,现为中国油画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协会员、甘肃省敦煌画派美术基地创研室副主任。


 
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写实风格,西画写实国画写意,意境是国画的灵魂。一幅国画,无论是画面构成、笔墨运用都是为意境服务,意境也是一个画家学养的体现。在此后的几年里,为了能在国画领域有所成就,于增海毅然辞去了待遇还算丰厚的教师职务,闭门谢客,潜心“修道”。这段时间,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学习与研究,同时,也对中国历代名人画作进行了广泛的临摹与探究;从中国文化的哲学内涵中悟到了“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国画理念,从前人名画中学到了墨法、笔法的技巧运用以及笔墨与意境相生的重要性。
 

 
国画的核心是“写意”,技法概括起来无非是勾、皴、点、擦、染五个字,笔墨纸砚是它的载体。离开笔墨不能画国画;离开“写意”不能叫国画,这是工具与文化的天作之合。一个阶段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西画改国画的画家,一部分由于认真研修了中国文化,并兼取中西之长画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一部分根本不懂国画,仅仅是用毛笔画造形,单线平涂,无皱无染,除了工具基本不能称其为国画。于增海算是一个成功的转行者,较之于那些急于求成的画家,于增海的“华丽转身”得益于他的稳步求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真研修。于增海(舟休.嘉木措)的画取长于中西,把西画的明暗、透视、色彩与国画的用线、用墨、表意融为一体;有创新而又不失去传统,把写形与写意有机的统一起来




 
山水画家荆浩曾在论述山水画里说:“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揖拱,列群岫之威仪”。


 
当然,一幅画仅有宏观上的气势只能远观,局部处理得当才能出味道,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于增海(舟休.嘉木措)的画构图缜密,画风严谨,整各山势都以线面循序写成;由于有西画的基础,用水墨浓淡表现出的明暗关系更加精准,使整个画面有很强的立体感。此外,人文关照也是此画增色不少,即:云雾缭绕中隐约可见的农家、山坡上挥鞭驱羊的老农、溪涧私语的情侣和行进在弯弯山道上热闹的迎亲队伍,这些画面看似毫无关连,实则是反映了一个大环境下的方方面面;人不连境连,事不连意连,景以人而活,境以人而美,这既是“散点”透视形成的视角美感也是对“人的自然”的最好诠释。